第一章第1讲:《黄帝内经》是怎样的一本书?
第一章第2讲:《黄帝内经》书名释义
第一章第3讲:为什么两部书分别叫做《素问》《灵枢》?
第一章第4讲:《黄帝内经》成书的年代及作者
第一章第5讲:为什么学习《黄帝内经》
第二章第1讲:为什么要养生
第二章第2讲:《内经》如何研究人的生命进程
第二章第3讲:《内经》如何判断人的寿夭
第二章第4讲:人的寿命取决于什么?
第二章第5讲:人体衰老的表现
第三章第1讲:长寿秘诀是什么
第三章第2讲:养生的最高境界
第三章第3讲:长寿的“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
第三章第4讲:折寿“一个环节”“三种行为”
第三章第6讲:长寿秘诀是什么
第三章第7讲:学习圣人 长寿百岁
第四章第1讲:顺春生 广步庭 使志生
第四章第2讲:顺夏长 无厌日 使志无怒
第四章第3讲:顺秋收 敛神志 使志静
第四章第4讲:顺冬藏 无扰阳 使志蛰
第四章第5讲:效法天第 信守四时 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第四章第6讲:治未病 预防为主 积极治疗
第五章第1讲:齿更发长 肾气盛
第五章第2讲:天癸至 月事下 精气溢泻
第五章第3讲:二十三蹿一蹿 暗含医理于其间
第五章第4讲:三十而立 知于礼
第五章第5讲:中年四十 重保养
第五章第6讲:面焦花白 阳脉衰
第五章第7讲:肾虚 天癸竭 形坏无子 “天数”定
第五章第8讲:脏腑健则肾强
第六章第1讲:生气通天 中华医学独有系统论
第六章第2讲:生于阴阳 本于阴阳 合于阴阳
第六章第3讲:”因时之序“是养生、防病的关键
第六章第4讲:谨道如法 长有天命
第七章第1讲:阳气者 若天与日
第七章第2讲:阳气具有温养的作用
第七章第3讲:阳气具有卫外御邪的功能
第七章第4讲:阳气具有卫外御邪的功能
第七章第5讲:阳气具有向上向外的运动规
第七章第6讲:如何保护阳气
第八章第1讲:阳气损伤 时邪入侵 寒邪
第八章第2讲:阳气损伤 时邪入侵 暑邪
第八章第3讲:阳失卫外 时邪入侵 湿邪
第八章第4讲:阳失卫外 时邪入侵 风邪
第八章第5讲:过度烦劳 阳亢阴竭 发为煎厥
第八章第6讲:阳气损伤 时邪入侵 寒邪
第八章第7讲:暴怒伤阳 气机逆乱 发为薄厥
第八章第8讲:暴怒伤阳 气机逆乱 发为薄厥
第八章第9讲:阳气失常 引发疾病的预后及治疗
第九章第1讲:阴阳互根互用
第九章第2讲:阴阳的对立制
第九章第3讲:阴阳协调 阳为主导
第九章第4讲:食饮不节 劳伤过度 致阴阳失衡而发病
第九章第5讲:四时之气 更伤五脏
第九章第6讲:调和阴阳 摄生防病
第十章第1讲:阴之所生 本在五味
第十章第2讲:阴之五宫 伤于五味
第十章第3讲:阴之五宫 伤于五味
第十一章第1讲:论昼夜 人体阴阳划分
第十一章第2讲:《金匮真言论》“心开窍于耳”
第十二章第1讲:什么是阴阳?如何理解其医学意义
第十二章第2讲:如何理解“阴阳应象
第十二章第3讲:阴阳的性质
第十二章第4讲:阴阳的作用
第十二章第5讲:阴阳的关系 相互转化 寒极生热 热极生寒
第十二章第6讲:阴阳的关系 相互转化 重寒则热 重热则寒
第十二章第7讲:阴阳的关系 相互转化 重阴必阳 重阳必阴
第十二章第8讲:“阴阳反作”举例
第十二章第9讲:阴阳偏盛的病理
第十二章第10讲:六淫邪气导致人体阴阳失调
第十二章第11讲:望字生义易生歧
第十二章第12讲:阴阳者 水火之征兆也
第十二章第13讲:用阴阳阐释疾病的病理变化
第十二章第14讲:如何理解“七损八益”
第十二章第15讲:早衰表现及预防方法
第十二章第16讲:圣人治身 长寿之法
第十二章第17讲:用阴阳揭示疾病规律
第十二章第18讲:审阴阳 阳病治阴 阴病治阳
第十二章第19讲:辨病位 审虚实 因势利
第十三章第1讲:心者君主之官 神明出焉
第十三章第2讲:心者君主之官 神明出焉 病案一
第十三章第3讲:心者君主之官 神明出焉 病案二
第十三章第4讲: 肺者相傅之官 治节出焉
第十三章第5讲:肝者将军之官 谋虑出焉
第十三章第6讲:肝者将军之官 谋虑出焉 病案
第十三章第7讲:胆者中正之官 决断出焉
第十三章第8讲:膻中者 臣使之官 喜乐出焉
第十三章第9讲:脾胃者 仓廪之官 五味出焉
第十三章第10讲: 脾胃者 仓廪之官 五味出焉 病案
第十三章第11讲:大肠者 传导之官 变化出
第十三章第12讲:小肠者 受盛之官 化物出焉
第十三章第13讲:肾者 作强之官 伎巧出焉
第十三章第14讲: 三焦者 决渎之官 水道出焉
第十三章第15讲:膀胱者 州都之官 津液藏焉 气化则能出
第十三章第16讲:十二脏腑 相互协调 相互为
第十四章第1讲:藏象何如
第十四章第2讲:以五脏为核心藏象学说
第十四章第3讲: 心者 生之本
第十四章第4讲: 肺者 气之本
第十四章第5讲:肾者 封藏之本
第十四章第6讲:肝者 罢极之本
第十四章第7讲:脾胃者 仓廪之本
第十四章第8讲: 凡十一脏 取决于胆
第十五章第1讲:脑是脏_还是腑(一)
第十五章第2讲:脑是脏_还是腑(二)
第十五章第3讲:传化之腑
第十五章第4讲:粪便排泻与五脏密切联系(魄门亦为五脏使)
第十五章第5讲:魄门亦为五脏使_临证举例
第十五章第6讲:如何理解脏腑藏泻与满实
第十五章第7讲:脏腑藏泻对临床指导意义(一)
第十五章第8讲:脏腑藏泻对临床指导意义(二)
第十五章第9讲:脏腑藏泻对临床指导意义(三)
第十五章第10讲:寸口诊脉查病的机理
第十五章第11讲:嗅觉异常_常为心肺疾患的反应
第十五章第12讲:诊断疾病_需全面诊查_综合分析
第十五章第13讲:不信医则病不治
第十六章第1讲:伤于风者_上先受之_头痛
第十六章第2讲:脾病而四肢不用
第十六章第3讲:脾与季节的配属关系
第十六章第4讲:脾胃互为表里_为何发病不同
第十六章第5讲:如何理解“阳道实,阴道虚
第十六章第6讲:病邪不同伤人部位亦不同(同气相求)
第十七章第1讲:食物在体内的输布
第十七章第2讲:水液在体内代谢过程
第十七章第3讲:提壶揭盖水自流
第十七章第4讲:培土制水祛水肿_医案
第十七章第5讲:体质与发病
第十七章第6讲:生病起于过用
第十八章第1讲:营卫之气的生成 特性 分布
第十八章第2讲:营气的循行
第十八章第3讲:卫气的循行
第十八章第4讲:营卫之气交会
第十八章第5讲:老年人为何白天不精神_夜间瞌睡少
第十八章第6讲:卫失调与睡眠举例
第十八章第7讲:上焦如雾
第十八章第8讲:中焦如沤
第十八章第9讲:下焦如渎
第十八章第10讲:血汗之间的关系
第十九章第1讲:精的概念 功能 临床意义
第十九章第2讲:气的含义 功能 病理
第十九章第3讲:津的含义_功能_病理
第十九章第4讲:液的含义_功能_病理
第十九章第5讲:血脉的含义_功能_病理
第十九章第6讲:血脱所致失眠案
第二十章第1讲:《内经》中人文社科支系的“神论”
第二十章第2讲:《内经》中自然科学支系的“神”
第二十章第3讲:神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的应用
第二十章第4讲:凡刺之法 必先本于神(一)
第二十章第5讲: 凡刺之法 必先本于神(二)
第二十章第6讲:神的产生
第二十章第7讲:神的含义
第二十章第8讲:认知的五个层面
第二十章第9讲:五神脏 五脏各有神所藏
第二十章第10讲:形神俱病(情志失常)
第二十章第11讲:怵惕思虑易伤神(医案)
第二十章第12讲: 如何理解五脏与五神的关系
第二十章第13讲:脏腑功能失常导致神的异常
第二十一章第1讲:血和 筋骨强 关节利
第二十一章第2讲:卫气和 腠理致密
第二十一章第3讲:志意和 五脏不受邪
第二十一章第4讲:寒温和 脏腑肢节安
第二十一章第5讲:天禀人气 无偏无倚
第二十一章第6讲: 健康的本质“和
第二十二章第1讲:疾病形成的原因
第二十二章第2讲:正气不足 发病的内在因素
第二十二章第3讲:积证的形成(病因病机)
第二十三章第1讲:诊病时“先知其病之所从生者”
第二十三章第2讲:如何认识“祝由”
第二十四章第1讲:疼痛的病因机理
第二十四章第2讲:《举痛论》中为何以寒为例论疼痛
第二十四章第3讲:得温痛止 痛久不愈
第二十四章第4讲:痛不可按
第二十四章第5讲:按之痛止 按之无益 按之应手
第二十四章第6讲:牵引痛:心背相引 胁肋少腹相引 腹疼引阴股
第二十四章第7讲:痛(久)而成积 卒然痛死不知人
第二十四章第8讲:痛伴呕吐 腹痛伴泻
第二十四章第9讲:三结合的学习方法
第二十四章第10讲: 怒则气上 喜则气缓
第二十四章第11讲:悲则气消 恐则气下
第二十四章第12讲: 惊则气乱 思则气结
第二十四章第13讲:寒则气收 炅则气泄 劳则气耗
第二十五章第1讲:阳虚则外寒
第二十五章第2讲:阴虚则内热
第二十五章第3讲:阳盛则外热
第二十五章第4讲:阴盛则内寒
第二十五章第5讲:气血喜温恶寒
第二十六章第1讲:分析病机的重要性
第二十六章第2讲: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第二十六章第3讲: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第二十六章第4讲: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第二十六章第5讲: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第二十六章第6讲:诸热瞀瘛,皆属于火(心)
第二十六章第7讲: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第二十六章第8讲: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第二十六章第9讲: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火)
第二十六章第10讲:诸禁鼓慄,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第二十六章第11讲: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第二十六章第12讲: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第二十六章第13讲: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第二十六章第14讲: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第二十六章第15讲: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第二十六章第16讲: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第二十六章第17讲: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第二十六章第18讲: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第二十六章第19讲: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第二十六章第20讲:诸暴强直,皆属于风(内)
第二十七章第1讲:诊病需静,四诊合参
第二十七章第2讲: 望色重泽
第二十七章第3讲:治疗重“神机”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 )。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声明:本频道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收集,如果发现部分内容错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
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于网友投稿,如发现有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