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脉知识②——脉诊简介

10/10/2025 3:17:21 PM

脉诊是通过切按人体脉搏探查脉象变化的中医诊断方法,又称切脉、诊脉,属中医“四诊”之一。其原理基于脉象与脏腑气血的关联,通过分析脉搏部位、速率、强度等特征,推断疾病性质、病位及预后。诊脉方法经历从遍诊法到寸口诊法的演变,现代主要采用寸口诊法,需规范患者体位、医生指法及诊脉时间。

 

脉诊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系统记载脉诊理论,扁鹊以精于脉法著称。汉代《难经》确立独取寸口诊法,西晋王叔和著《脉经》首次系统规范24种脉象,奠定脉学理论基础。唐代《千金方》、宋代《察病指南》等著作持续完善脉诊体系,明清时期脉学趋向临床应用整合,形成以浮沉迟数为纲的脉象分类系统。

 

——简介

脉象的变化与疾病的病位、性质和邪正盛衰相关,病位浅在表则脉浮,病位深在里则脉沉;疾病性质属寒则脉迟,属热则脉数 ;邪气盛则脉实 ,正气虚则脉虚。如久病脉缓,是胃气渐复病情向愈之兆 ;久病脉洪 ,则多属邪盛正衰的危候。外感热病,热势渐退,脉象出现缓和,是将愈之候;若脉急数,烦躁,则病进。脉诊的方法有 3种:①遍诊法。切脉的部位有头、手、足三部(见三部九候)。②三部脉诊法。即察人迎、寸口、趺阳三部脉。其中以寸口候十二经,以人迎、趺阳分候胃气,也有加上足少阴 (太溪穴)以候肾的。③寸口诊法。即诊察腕后桡动脉所在部位,遍诊法和三部脉诊法已很少采用,只在危急的病证和两手无脉时才诊察人迎、趺阳、太溪,以确定胃肾之气的存亡。

 

要有效地治疗疾病,首先必须有正确的诊断。现代医学利用科学技术的有关成就,诊断疾病的手段越来越多了。但在古代,医生诊病主要靠眼望、口问、耳听、鼻闻、手摸等方法。这在古代世界许多国家几乎都是这样,而且各国都有自己丰富的经验。


0

声明:本频道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收集,如果发现部分内容错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

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于网友投稿,如发现有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