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脉知识①——部位、方法及注意事项
诊脉的部位切脉可按部位分为遍诊法、三部诊法和寸口诊法。自晋代以来主要用寸口诊法,遍诊法和三部诊法已较少采用,只在危急的病证及两手寸口无脉时,才配合使用。
(1)遍诊法:遍诊法即《内经》三部九候诊法。切脉的部位有头、手、足三部,每部又各分天、地、人三候,合而为九,故称为三部九候诊法。《素问·三部九候论》曰:“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这是一种古老的诊脉方法。
(2)三部诊法:三部诊法首见于汉代张仲景《伤寒论》,即诊人迎、寸口、趺阳三脉。其中,以寸口候十二经,以人迎、趺阳分候胃气。也有去趺阳,加太溪脉,以候肾气者。
(3)寸口诊法:寸口又称气口或脉口,其位置在腕后高骨(桡骨茎突)内侧桡动脉所在部位。寸口诊法,始见于《内经》,详于《难经》,推广于晋代王叔和的《脉经》。诊脉独取寸口的原理,一是寸口脉为手太阴肺经原穴太渊所在之处,十二经脉之气汇聚于此,故称为“脉之大会”,因而寸口脉气能够反映五脏六腑的气血状况;二是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与脾胃之气相通,因此在寸口可以观察胃气的强弱,进而推测全身脏腑气血之盛衰;三是寸口在腕后,此处肌肤薄嫩,脉易暴露,切按方便。
每侧寸口又分寸关尺三部,两手合而为六部脉。《难经》将寸口的寸关尺三部,各又分浮中沉三候,这就是寸口诊法的三部九候,与遍诊法的三部九候名同而实异。寸关尺分候脏腑首见于《内经》,所叙述的内容为:左寸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右寸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关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左尺外以候肾,内以候腹中;右尺外以候肾,内以候腹中。
必须指出,寸口部寸关尺分配脏腑,其所候的是五脏六腑之气,而不是脏腑之脉出于何部。
——诊脉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1)时间:《内经》认为清晨是诊脉的最佳时间,因为清晨尚未饮食及活动,阴阳未动,气血未乱,经络调匀,故容易诊得患者的真实脉象。说明诊脉时要求患者要处于平静的内外环境之中。
切脉的操作时间,每手不少于1min,以3min左右为宜。诊脉时,医生的呼吸要自然均匀,用自己一呼一吸的时间去计算患者脉搏的次数,此即平息。此外,医生必须全神贯注,仔细体会,才能识别指下的脉象。
(2)体位:患者取坐位或正卧位,手臂放平与心脏近于同一水平,直腕,手心向上,并在腕关节背部垫上脉枕,以便于切脉。
(3)指法:医生面对患者,一般来说,以左手切按患者的右手,以右手切按患者的左手。
①、定位:诊脉下指时,首先用中指定关,即医生用中指按在患者掌后高骨内侧关脉部位,接着用食指按关前的寸脉部位,无名指按关后的尺脉部位。小儿寸口部位甚短,一般多用一指定关法诊脉,即用拇指统按寸关尺三部脉。
②、布指:三指呈弓形,指端平齐,以指尖与指腹交界处的指目按触脉体,因指目感觉较灵敏。布指疏密合适,要和患者的身长相适应,身高臂长者,布指宜疏,身矮臂短者,布指宜密。
③、单按与总按:三指平布,同时用力按脉,称为总按。目的是总体体会三部九候脉象。分别用一指单按其中一部脉象,重点体会某一部脉象特征,称为单按。临床上总按、单按常配合使用。
④、举按寻:这是诊脉时运用指力的轻重和挪移手指,以探索、辨别脉象的指法。用指轻按在皮肤上称举,又称浮取或轻取;用指重按在筋骨间,称按,又称沉取或重取;指力从轻到重,从重到轻,左右前后推寻,以寻找脉动最明显的特征,称为寻。诊脉时应细心体会举、按、寻之间的脉象变化。
声明:本频道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收集,如果发现部分内容错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
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于网友投稿,如发现有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