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清明上河图》,半部宋代医药史
清明上河图,这是一幅被观看了千百次的世界名画,但大多数人从未注意到,在它描绘的汴京繁华之下,隐藏着一部宋代人求医问药的“活地图”。从顶流专家的“专科门诊”,到街边随取随用的“保健凉茶”,《清明上河图》的笔触之间,勾勒出了一套远比想象中更成熟、更发达的医疗体系。
第一部分:繁华的“医药CBD”——“赵太丞家”
在画卷末尾,闹市区有一家格外气派的诊所药店,招牌高悬,这就是当时顶流的“医疗中心”——“赵太丞家”。
1.“专家门诊”与“专科医院”
· 门口的招牌写着 “治酒所伤真方集香丸” 和 “五劳七伤……” 等字样。
· 这说明“赵太丞”是一位擅长治疗肠胃病(因饮酒过度所致)和虚劳内伤的专家。宋代医疗已出现明显的分科化(大方脉、小方脉、风科、眼科、口齿咽喉科等),“赵太丞家”可视为一个著名的专科诊所,品牌意识很强。
2.“坐堂医”与完善的医疗服务
店内有桌椅,可见医生是“坐堂”看诊,而非走方郎中。后面高大的柜台和药橱,表明它是“前店后厂” 的模式,集诊断、抓药、售药于一体,是一条龙服务的典范。
第二部分:随处可见的“便民药铺”
除了顶流“赵太丞家”,画中还有更多平民化的医药符号。
1.“刘家上色沉檀拣香”
· 这是一家香药铺。宋代海上贸易发达,大量香料(如沉香、檀香、乳香、没药)从南洋、阿拉伯地区进口。它们不仅是奢侈品,更是重要的药材(用于活血、止痛、开窍、辟秽)。
· 这印证了之前提到的“进口药”,这些香药是宋代医药国际化的重要体现。
2.“杨家应症……”
另一家诊所的招牌,虽然字迹模糊,但“应症”二字清晰可见。这意味着店家宣称能“对症下药”,是当时常见的广告用语,显示了医疗行业的竞争。
3.走方郎中与“流动医疗站”
在桥头街边,可能有撑伞摆地摊的郎中(虽有争议,但很多学者认为其形象极似)。他们代表着更基层、更流动的医疗力量,为普罗大众提供廉价的诊疗服务。
第三部分:藏在细节里的“养生之道”
宋人的医药健康意识,已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
1.“饮子”摊
· 画中有多个挂着“饮子”招牌的摊位(“香饮子”、“暑饮子”)。“饮子”不是普通的饮料,而是“保健凉茶”。
· 它们由草药、香料、花果煎制而成,用于解暑、祛湿、开胃、生津,是宋代功能饮料,体现了“药食同源”的理念在民间的普及。
2.“道地药材”的物流
· 仔细观察画中的车、船、骆驼队,它们不仅是客运工具,更是物资流通的血脉。其中必然承载着来自全国各地的“道地药材”(如怀庆的地黄、四川的川贝、浙江的贝母),被运往汴京这样的大都市。
3.澡堂与“沐浴疗法”
画中有一处挂着“浴池”灯笼的店面。宋代公共浴堂已很普遍。中医认为沐浴能洁身、活血、解乏,具有一定的疗愈功能,这也是市民健康生活的一部分。
声明:本频道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收集,如果发现部分内容错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
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于网友投稿,如发现有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