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冷知识①——朱砂曾是最早的“口红”
(内容仅供了解,具体的使用须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禁止自行购买使用)
朱砂,又称辰砂、丹砂、赤丹、汞沙,是硫化汞的天然矿石,大红色,因色泽鲜红且稳定,自古被视为“正色”。朱砂主要成份为硫化汞,但常夹杂雄黄、磷灰石、沥青质等。中国先民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开采朱砂,用于岩画、陶器装饰及祭祀活动。商周时期,朱砂成为贵族墓葬中“丹漆”的主要成分,象征权力与永恒。
在先秦至汉代,朱砂被广泛用于面部化妆,称为“丹”或“朱颜”。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彩绘木俑,其唇部涂有明显红色,经检测为朱砂混合动物脂肪的唇脂。这种配方既显色又保湿,符合早期口红的雏形。此外,朱砂还用于画眉(“黛”的替代品)、点额(如唐代“花钿”),甚至作为指甲油(“蔻丹”的早期形态)。
——朱砂口红的制作工艺
古代朱砂口红的配方因时代而异,但核心成分均为朱砂与油脂的混合物:
1.基础配方:朱砂粉 + 动物脂肪(如羊脂、鹿脂)或植物油(如芝麻油),加热调和后凝固成膏体。
2.升级版本:汉代加入香料(如丁香、藿香)以掩盖朱砂的金属味;唐代可能添加蜂蜡提升硬度,形成类似现代唇膏的质地。
——文化象征与审美偏好
1.红色崇拜:在中国文化中,红色象征吉祥、繁荣与生命力。朱砂的“正红色”契合了古代对“唇红齿白”的审美追求,成为女性妆容的点睛之笔。
2.等级区分:朱砂口红的使用曾是身份象征。例如,汉代宫女需按品级佩戴不同颜色的唇饰,而朱砂因稀缺性多用于贵族。
——安全性争议与替代
尽管朱砂口红历史悠久,但其毒性(汞化合物)逐渐引发关注:
1.短期使用:古代口红多为一次性涂抹,且用量较少,短期接触汞的危害有限。
2.长期风险:长期摄入汞可能导致慢性中毒,表现为神经系统损伤。唐代医书《外台秘要》已记载“朱砂点唇,久则生疮”,暗示古人已意识到其副作用。
3.替代材料:随着技术进步,唐代开始用胭脂虫(一种红色昆虫)提取天然色素,宋代则普及植物染料(如红花、茜草),逐渐取代朱砂成为主流口红原料。
声明:本频道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收集,如果发现部分内容错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
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于网友投稿,如发现有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