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知识——如何通过炮制降低乌头、马钱子的毒性?
乌头类中药(如川乌、草乌)含双酯型生物碱(如乌头碱),其毒性成分性质不稳定,遇水或加热易水解为毒性较低的苯甲酰乌头原碱,进一步水解可生成几乎无毒的醇胺类生物碱。这类药材通过炮制可显著降低毒性,同时保留药效。
1.水浸法
操作:将乌头置于清水中,每日换水,浸泡数日至数十日,直至尝不出麻辣感。
原理:部分毒性成分溶于水被去除,降低双酯型生物碱含量。
适用场景:初步去毒,但需结合其他方法进一步处理。
2.蒸制法
操作:水浸后的乌头进行蒸制,需蒸至透心(如制川乌需蒸8-10小时)。
原理:高温促使双酯型生物碱分解为毒性较低的苯甲酰乌头原碱。
适用场景:需彻底去毒的乌头炮制,如制备制川乌。
3.煮制法
操作:将乌头与甘草、黑豆等辅料同煮,甘草酸与乌头碱结合进一步降低毒性,煮制时间较长,需留意锅中水量。
原理:辅料中的成分与毒性成分结合,生成不被机体吸收的沉淀物。
适用场景:需兼顾去毒与药效保留的乌头炮制。
4.煎煮规范
操作:乌头必须“先煎、久煎”,至少30分钟,有时需2-3小时,使乌头碱水解成乌头原碱;煎煮时需观察,口尝无明显麻辣感即达标。
原理:长时间煎煮确保毒性成分充分水解。
适用场景:乌头入汤剂时的煎煮要求。
——马钱子毒性降低的炮制方法及原理
马钱子含士的宁和马钱子碱等生物碱,其毒性成分在高温下可分解或溶出,通过炮制可降低毒性,同时保留镇痛、抗炎活性。
1.砂烫法
操作:将净选后的马钱子与热砂同炒,温度控制在200℃左右,炒至表面鼓起并呈深棕色。
原理:高温使药材表面焦化,部分生物碱分解为非生物碱类物质,减少毒性成分含量。
标准:炮制后士的宁含量降至0.78%-0.82%,马钱子碱含量不超过0.5%。
适用场景:传统炮制方法,临床常用。
2.油炸法
操作:将马钱子浸泡后放入沸油中炸至表面焦黑,内部黄褐色。
原理:油的高温渗透破坏毒性成分结构,油脂使生物碱稳定且易于被人体吸收利用。
标准:需控制火候与时间,确保毒性成分含量符合药典要求。
适用场景:需快速减毒的马钱子炮制。
3.水煮法
操作:将生马钱子放入适量水中加热至沸腾后捞出,晾干备用。
原理:部分有毒成分溶解于水中被除去,降低毒性。
适用场景:初步去毒,但需结合其他方法进一步处理。
4.醋制法
操作:将马钱子与醋按一定比例混合,浸泡后加热煮沸,待醋液吸收完全后取出晒干。
原理:醋的酸性环境促进毒性成分分解,同时醋酸与毒性成分结合降低毒性。
适用场景:需增强药效并进一步减毒的马钱子炮制。
5.酒炙法
操作:将马钱子洗净后切片,加入适量黄酒拌匀,文火炒干。
原理:白酒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有效成分析出,同时减轻毒性。
适用场景:需活血通络并降低毒性的马钱子炮制。
炮制过程中的关键注意事项
1.火候与时间控制
乌头蒸制需达透心,煮制需结合辅料并控制水量;马钱子砂烫需200℃左右,油炸需表面焦黑、内部黄褐色。
依据:火候不足导致毒性残留,过度则破坏药效。
2.毒性成分检测
炮制后需检测士的宁、马钱子碱等含量,确保符合《中国药典》标准(如士的宁0.78%-0.82%,马钱子碱≤0.5%)。
依据:毒性成分含量直接影响用药安全。
3.防护措施
炮制过程中需穿戴防护用具,避免吸入粉尘或接触皮肤;未炮制的生马钱子严禁内服,误食可能导致惊厥、呼吸麻痹。
依据:毒性成分可通过呼吸道或皮肤吸收引发中毒。
4.储存与使用
炮制后的成品需密封保存,防潮防霉变;临床使用须严格遵医嘱,控制剂量,孕妇、体弱者禁用。
依据:储存不当导致毒性成分回升,使用不当引发中毒。
声明:本频道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收集,如果发现部分内容错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
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于网友投稿,如发现有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