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学说的起源与发展
病因学说,中医名词,由于这种把致病因素与发病途径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分类方法较之以往更为合理、明确,对后世影响很大,故延用,即将病因分为外感性致病因素、内伤性致病因素、其他致病因素三大类。
——学说源流
关于中医病因学的发展源流及分类,远在《内经》理论形成时期,即将病因分为阴阳两类。如《素问·调经论》说:“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汉代张仲景著《金匮要略》指出:“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他将病因按其传变概括为三个途径。宋代陈无择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在前人病因分类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三因学说”,他说:“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其如饮食饥饱,叫呼伤气,金疮踒折,疰忤附着,畏压溺等,有背常理,为不内外因。”始以六淫邪气为“外所因”,情志所伤为“内所因”,而饮食劳倦、跌仆金刃,以及虫兽所伤等则为不内外因。
——丰富与发展
· 两晋隋唐时期
医学家们继承了先秦两汉的理论,并结合新的临床实践,对病因学说进行了创新和扩展。例如,隋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提出了“乖戾之气”的概念,对传染病的病因认识有所创新。
· 宋金元时期
中医病因学说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医学家们通过对疾病病因的深入研究,提出了“三因学说”,即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和非外非内的其他因素。这一理论不仅丰富了中医病因学说,也为后世的辨证论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 明清时期
随着疠气学说的提出,中医外感病因学说得到了全面完善。医学家们进一步探讨了外感六淫和疠气学说,形成了一套更加系统和完整的病因学说。
· 现代阶段
现代中医病因学说更加复杂和细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阴阳、三因分类。例如,糖尿病在中医中被称为消渴,根据不同的症状和脏腑涉及,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这种细化使得中医治疗更加精准和个性化2。
声明:本频道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收集,如果发现部分内容错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
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于网友投稿,如发现有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